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高校科研正经历着从 “实验室孤岛” 到 “产业协同体” 的深刻变革。当科研成果转化率成为衡量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,南京工业大学以 “四链融合” 的创新实践,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范本。
从学校的战略布局来看,南京工业大学作为首批国家 “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”(2011 计划)牵头高校,始终以 “顶天立地” 为科研哲学。所谓 “顶天”,是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在膜分离、生物基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攻关;“立地” 则强调将学科优势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。为此,学校搭建起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,近五年更是斩获500余项各级科研奖励。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,是学校构建 “创新链-产业链-资金链-人才链” 四链融合创新生态的坚定决心,为江苏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出了 “南工大样本”。
科研团队的实践,是学校创新生态最生动的注脚。以膜科学与技术领域为例,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崔朝亮教授团队,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他们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屡有突破,更在成果转化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。崔朝亮教授主持的“数字化智能膜法污水处理成套装备与工程化应用”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,其产业化的两大核心产品——高抗污染超滤膜和膜生物反应器已实现批量生产。
如今,该超滤膜产品已在金华盛纸业、中盐集团等单位应用于数百个工程案例,累计处理废水超10亿吨。此外,团队成功开发的“ECMO(人工膜肺)专用 PMP 气血交换膜”制备方法,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,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。
而在企业眼中,南京工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吸引力。中石化、中国建筑等龙头企业与学校共建百余个联合研发中心,形成 “企业出题-校企解题-产业验题” 的协同创新闭环。 “需求牵引+技术赋能” 的双轮驱动模式,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升级的痛点,也让高校科研成果找到落地“沃土”。
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方面,南京工业大学同样走在前列。自2015年起,学校将技术转移中心与国家大学科技园整合,打造 “转移+孵化” 一体化平台。通过概念验证中心、百人技术经理人团队等创新载体,为科研成果转化打通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这种机制创新,使得实验室成果能够以更快速度走向生产线。
南京工业大学用 “教授+工程师” 的混编战队,以及 “概念验证+中试孵化” 的转化链条,构建起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矩阵。面对碳达峰碳中和、高端化学品、生命健康等战略需求,该校将持续推进 “有组织科研+有组织成果转化”,在膜材料产业全链条布局上发力,开辟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膜材料及过程、零碳能源用膜材料及电池等新赛道,为中国高校科研创新变革持续贡献 “南工大力量”。
试问,这样的好大学谁又能拒绝呢?
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,本文来源于网易号作者:志愿优选君,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,无商业用途。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
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,本站仅供信息存储,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ngcaohe.com/news/183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