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同学辟谣千万年收入传闻,直言“这些数字与现实差距巨大”,实际收入仅能覆盖部分制作成本。业内人士指出,头部中文创作者的海外收入普遍被高估,实际所得可能仅为流言数据的十分之一。
8月24日,知名科技博主“老师好我叫何同学”(以下简称“何同学”)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声明,针对近日网络流传的“其海外YouTube频道年收入超千万人民币”传闻进行正式辟谣。
何同学在文中明确表示,相关报道存在严重失实,其海外视频平台的收入“远低于报道中的最低数值”,并呼吁公众理性看待自媒体行业收益问题。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对内容创作者真实生存状态的讨论,也折射出当前自媒体行业数据泡沫化的隐忧。
有自媒体引用第三方监测平台数据称,何同学的YouTube频道凭借科技测评类内容,单月广告分成收入可达“80万至120万元人民币”,年收入“轻松突破千万”。该说法随后被新浪财经等媒体以“中国博主海外变现神话”为题进行扩散,引发热议。
对此,何同学在24日的声明中直言:“这些数字与现实差距巨大”,并透露其海外收入仅能覆盖视频制作的部分成本,强调创作初衷并非追求流量变现。值得注意的是,何同学并未公布具体收入数据,但用“远低于最低值”的表述间接否定了千万级收入的真实性。
业内人士指出,YouTube等平台的创作者收入受多重因素影响。以科技类频道为例,每千次播放量(CPM)的广告分成通常在3至8美元区间,而何同学频道近一年的视频平均播放量约为200万次。
按照这一数据测算,单视频广告收入约6000至16000元人民币,若每月更新2至3期视频,年收入确实难以达到网传规模。某MCN机构负责人向ZAKER新闻透露:“头部中文创作者的海外收入普遍被高估,实际到账金额还需扣除税费、平台服务费及团队运营成本,最终个人所得可能仅为流言数据的十分之一。”
此次事件反映出自媒体行业长期存在的“数据通胀”问题。百度百家号另一篇分析文章提到,部分营销号通过夸大头部博主收益制造“财富效应”,既吸引眼球,也助推了行业浮躁心态。例如,将平台预估收入直接等同于创作者实际所得,或忽略内容更新频率、广告主季节性投放差异等变量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类失实报道可能导致新人创作者对行业产生误判,盲目投入资源却难以达到预期回报。中国传媒大学某研究员在采访中表示:“当流量成为唯一标尺时,内容质量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就会被打破。”
#热点观察家#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:葫芦娱乐工作室,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,无商业用途。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